构建有效的评价验证体系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发布时间:2024-12-19 18:07:10 浏览量:

  ★★“模型验证”专注于产品开发视角★★★,考虑到产品开发得越深入,进行调整更改的成本就会越高★★,因此★,在产品开发过程中进行模型验证★,可以降低产品开发的后续阶段出现调整更改甚至从头再来的风险。如果从技术就绪度评价体系来理解★★★,模型验证阶段应该是从TRL 4到TRL 7这个范围★,分别对应分单元验证、系统验证、原型验证与现实环境应用验证。但由于技术就绪度评价体系的局限性,通常商业化产品开发过程中一般不会完全套用技术就绪度概念,而是聚焦于★★“原型验证”(但其所包含内涵要比TRL体系中的原型验证进行很大的拓展)。原型是产品设计的实例化,当原型将所有需求、功能与产品设计相结合时,也被称为工程原型。原型验证需要验证所使用的技术/解决方案满足客户或潜在客户的需求★,证明制造是可行的★★★,并且产品将按预期运行。我们还可通过测试原型的特性和功能★★,识别其中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或限制,用于指导下一步的方案调整,迭代产品设计★★。

  ★“技术信用担保评估评级体系”是金融投资机构近年来重点关注与探索构建的一种评价体系。由于技术的加速迭代、技术创新的日益复杂等因素,在技术供给侧与金融投资机构之间存在较大的★★★“知识鸿沟★★★”或“信息鸿沟”★★,金融投资机构往往缺乏必要的评价工具来挖掘早期技术的商业化潜力。尤其是对于债权投资★,例如银行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由于其传统评估评级重点往往在于财务评估★★,并不擅长技术可行性与潜力的分析评价★★★,客观需要构建一套技术信用担保评估评级体系★。近年来,国内相关银行机构创新建立“技术流”评价体系就是一种技术信用担保评估评级体系,该体系将科技创新企业创新能力作为核心指标★,拓展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从国内外实践来看,技术信用担保评估评级体系的构建,重点关注宏观环境、行业与竞争★、财务指标、团队、技术等多个维度★★★。同时★★,也有不少机构会引入大数据平台、人工智能算法等工具来提高效率★★、节省评估成本。

  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快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2021〕26号)要求创新科技成果评价工具和模式,并提出综合运用概念验证等方式★★。《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广第三批支持创新相关改革举措的通知》(〔2020〕3号)要求推广★★“建立以企业创新能力为核心指标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评价体系★”等改革举措★★,并指出建立“技术流★★★”专属评价体系。《科技部 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高等学校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国科发区〔2020〕133号)提出健全职务科技成果披露制度、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2024-2027年)》明确培育概念验证中心、开放式创新中心和技术转移机构100家以上★★,并支持市场化技术转移机构开展概念验证★★、价值与潜力评估等服务★★★。今年上海市科技大会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市委书记陈吉宁指出“布局建设概念验证、模型验证、中试验证平台”。

  本文讨论了技术走向市场的过程中可能用到的多种类型的评价验证体系,这些体系虽然各自关注重点与使用场景不尽相同,但并非完全孤立使用。例如大学的专利申请前评估体系、技术商业化潜力评估体系,与金融投资机构的技术信用担保评估评级体系★★,在进化过程中它们的评估维度出现很多交叉重叠;又例如在中试验证工作中可能需要应用到技术就绪度评价体系★★;又例如在概念验证项目遴选★、实施过程中离不开技术商业化潜力评估体系的阶段性应用★★★,同时还可能要与模型验证同步开展。

  构建有效的评价验证体系可以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这是国内外行业领域近十几年来形成的一个共识。高校、科研机构将科技成果相关权利以转让、许可或作价投资等方式转移到企业时,并不意味着完成转化工作,只有当科技成果在企业进一步实施产品化、商业化★★、产业化并带来经济社会效益时★★,才是真正完成了转化。这一过程中需要大量资金资源的投入★★★,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判断,以决策是否投入资金资源★、是否迭代技术方案、是否调整应用场景等★?如何在不确定性中把握确定性,挖掘、遴选★★、培育出值得资金资源投入的科技成果及其产品化★、商业化、产业化方向,进一步提升其转化可行性?这就需要用到“评价”“验证”模式机制。

  基于不同的应用领域与工作目的,可以形成多种多样的评价验证体系,例如重点研发项目常用的“技术就绪度(TRL)评价体系”、大学技术转移机构(TTO)常用的★★★“专利申请前评估体系”★、金融投资机构常用的“技术信用担保评估评级体系”★★,以及多类创新主体都在积极布局的“概念验证”“模型验证”“中试验证”等验证平台体系★。

  随着技术创新的日益复杂,创新的不同阶段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衔接关系。在具体实践中★,不拘泥于既有的工具模式,结合需要创新构建科学、有效的评价验证体系,将有助于我们在不确定性中更好地把握确定性,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概念验证★★”是近年来科技成果转化领域的“热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给出了名词解释“概念验证是指从技术、市场、产业等维度,对科技成果进行验证,旨在验证技术可行性并判断商业价值、评估市场潜力,是吸引社会资本推动科技成果形成产品★、迈向市场化产业化应用阶段的重要环节”。概念验证的关键词是“吸引社会资本”,因此,有别于以往中试验证★★★、工程验证等平台★,概念验证平台更加注重与投资界、产业界的联动★★★。在国际上亦是如此,例如麻省理工学院德什潘德技术创新中心,在运营概念验证平台时就注重引导投资界、产业界广泛参与到相关概念验证项目中,相关方共同探索建立更加有效★、可信的评价验证模式机制,从而为概念验证成功项目即高转化潜力项目融资增信。需要辨析的是,在概念验证平台建设的具体实践中,也有部分建设单位将“概念验证★★★”与技术就绪度评价体系中的TRL 3提到的“概念验证”简单等同起来★★★,完全按照技术就绪度评价体系的逻辑开展验证工作,甚至以纯技术★★、工程的逻辑来建设概念验证平台★。这种情况下★★,由于忽略了市场★★★、产业等其他维度,无法真正发挥概念验证“判断商业价值、评估市场潜力”的作用,也就无法达到“吸引社会资本推动科技成果形成产品、迈向市场化产业化应用★★”的目的★★★。

  “中试验证”则更专注于产品生产视角★,要将产品生产从实验室环境转移到工程环境、真实生产环境时,客观上需要对其工业化、批量化生产的可行性进行全面验证★★★。《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加快布局建设制造业中试平台的通知》(工信厅科函〔2024〕346号)附件《制造业中试平台建设指引(2024版)》提出★★★“中试平台的主要功能是面向制造业创新发展需求★★,汇聚各类产业资源,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供技术研发转化、性能工艺改进、工艺放大熟化、产品型式试验、产品性能测试、小批量试生产、仪器设备共享、设备应用验证等专业化服务和系统化解决方案★★★,对产业科技创新发挥战略支撑引领作用”。具体实践中,部分中试验证平台可能会引入技术就绪度评价体系用以评价中试进展★,然而技术就绪度并不能反映对于生产规模放大的可行性评价★★,所以通常还需进一步引入制造就绪度(MRL)评价体系★★★。制造就绪度评价体系一般分为10级,从第一级★“确定制造基本原理”到第四级“具备在实验室环境中生产原型组件的能力”,再到第七级“具备在典型生产环境下生产系统、子系统或组件的能力”,再到第九级“小批量生产通过验证”和第十级★★“大批量生产通过验证”。在不同的行业专业领域★,由于开发和生产产品的不同,中试验证逻辑也会有所不同,但目的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产品开发、产品生产中的风险,以有效地过渡到工业化★、批量化生产阶段。

  ★★★“技术就绪度评价体系★”是国家与地方重点研发项目管理的重要工具。早在2018年★,国家与部分省份的重点研发计划就已经探索在项目管理中试行引入该体系。技术就绪度评价体系适用于研发项目的评价与管理,有利于项目管理单位做好项目的监督管理★★、考核验收与风险把控★★★,也有利于项目执行团队对于项目进展进行自我评价,确保成果高质量产出★★★。该体系将技术就绪程度分为9个等级★,涵盖从最初设想到现场应用部署的整个过程。每一个TRL等级在具体表述上,会因具体行业专业领域工作实际的不同而有一定的调整。技术就绪度评价体系最早出现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外的航天工程项目管理中,后被推广应用到各种类型研发项目的管理中,实践中发现,该体系并不适合直接适用于科技成果转化领域★。而如果要将该体系应用到科技成果转化领域★,还需要结合“市场就绪度”等其他不同维度的就绪度打好“组合拳”★★★。

  “专利申请前评估体系”可以理解成在大学科技成果创新周期的特定阶段开展的一种转化潜力评估(商业化潜力评估)体系★。国际上不少知名大学往往在科技成果披露之后、知识产权保护之前设置一个“Assesment”或“Evaluation★”环节。在名词翻译的过程中★,为了表达这个评估环节在大学科技成果创新周期中所处的位置(科技成果披露阶段之后★★、知识产权保护之前),于是就称之为“专利申请前评估★★”★。实际上这一评估环节的作用不应仅是为了专利申请与布局(知识产权保护),还可有更大范围的考量。实践发现★★★,一所成果产出丰富的大学★★,每年至少有数百件科技成果披露,但大学无法对这些成果全部给予转化研究资金、概念验证资金或知识产权运营资金支持★,大学技术转移机构也不可能对所有的披露都开展技术营销★★★。考虑到一个概念验证项目通常需要几十万元到一百多万元的投入★★,而专利布局的费用在一些国家也会达到每项十几万元以上,在资金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客观需要建立一种评估机制,从这每年数百件新披露的科技成果中,遴选出例如数十项具有较高转化潜力的成果,给予进一步的资金支持、服务支持。同时,还可以通过这个评估,为科研团队的下一步的研发方向提供建议。所以,以转化为导向★★,判断并决策内部资金资源对于科技成果、研发方向的进一步投入支持(内部投资),是大学专利申请前评估体系的主要目的。